開放大學五年:總結與反思——“開放大學建設進展與成效研討會”綜述(一)
摘要
2017年10月10日,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等5+1所開放大學領導齊聚上海,圍繞“開放大學建設進展與成效”展開研討。會議認為,五年來,5+1所開放大學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各項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包括確立了新型大學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多層次、多中心的辦學模式;推進技術在人才培養和教學管理中的融合應用、推進科研發展、加強質量保障、建設與完善學分銀行的學分認證和轉換體制、改革和探索新的治理體制機制等。會議同時指出開放大學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新型大學定位沒有完全得到落實、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國家開放大學和省市開放大學需要加強協同等。會議建議開放大學必須明確新型大學類型定位,支持開放大學先行先試,加快推進39所省級電大的更名,推進終身教育立法、設計和制定,擴大開放大學的社會影響。文章最后總結指出開放大學試點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歷程艱難,前景廣闊。面對新技術的發展,開放大學未來還面臨如何提供個性化學習、如何迎接技術的創新、如何加強一體兩翼的事業布局等挑戰。
關鍵詞:開放大學;轉型;創新;中國模式;建設模式;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
2017年10月10日,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等5+1所開放大學領導齊聚上海,圍繞會議主題“開放大學建設進展與成效”,全面梳理和總結了開放大學成立五年來的建設進展、存在問題及改革建議。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組組長郝克明教授,教育部綜合改革司彭斌柏副司長,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員王一兵,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題研究部盧海弘副主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繼續教育處高陽處長,上海市教委倪閩景副主任等60余位代表出席。國家開放大學校長楊志堅、北京開放大學校長黃先開、江蘇開放大學校長崔新有、廣東開放大學校長劉文清、云南開放大學副校長羅驥、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分別做了交流發言,與會專家針對開放大學建設進展做了評論。
一、進展與成效
會議先由5+1所開放大學校長做交流匯報。校長們結合本校的辦學重點、主要舉措、取得成效及其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等進行了交流。
(一)確立了新型大學主體地位,加強開放大學的體系建設
自開放大學更名以來,根據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推進電大向開大轉型,“建設新型開放大學,將開放大學努力辦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新型高等學校”,成為開放大學建設的重要戰略。在這一戰略目標指導下,開放大學首先對如何建設新型開放大學展開了各自的實踐探索。比如,江蘇開放大學校長崔新有指出:第一個理念就是按照大學的樣子辦大學,開放大學首先是一所大學,才能建成公共服務的共享的平臺和終身教育的重要支撐載體。在開放大學作為一所大學的認識和定位下,開放大學的辦學探索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探索開放大學作為一個辦學主體和辦學實體的內涵和規范建設;二是建立了以學院制為基本組織形式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如上海開放大學成立了四個實體性的二級學院,探索開放大學教學與管理的保障和運行體制機制。三是加強了辦學體系建設。比如,國家開放大學提出了“國開共同體”創新發展思路,出臺了《關于推進辦學組織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39所省級電大和5所地方開放大學與國家開放大學簽訂了共建區域分布協議。江蘇開放大學推動全省電大辦學系統向新型大學體系的整體性轉型,強化了市、縣開放大學的服務定位,實現了新型大學組織體系的創新。
(二)緊貼社會需求,廣泛開展合作,形成了多層次、多中心的辦學模式
五年來,5+1所開放大學通過“送教上門”等方式,逐漸走出了一條與“政、企、學”等廣泛合作的辦學新路子,形成了全社會辦學的新模式,成效顯著。北京開放大學針對服務首都學習型城市發展目標,以廣大市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養”八個字為主線調整優化專業學院設置,提高服務能力。學校建設城市管理學院,以滿足地鐵和公共交通8萬安全員的安全教育,以及家政服務、物業管理乃至220萬外來人口素質提升的需求;建設創意學院,服務于北京作為國家文化中心功能的人員的學習需求;建立慈善義工學院,滿足20萬社會志愿者提升素質的需求等。廣東開放大學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主題,開展了互聯網+居家養老健康平臺和互聯網+3D打印實踐探索,發展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并制定了《廣東開放大學學歷教育合作辦學工作規定(試行)》等制度。上海開放大學倡導全社會辦學,與95家企業合作辦學,與市老齡委、市殘聯、市婦聯、市監獄局、市僑辦、市總工會、市民政局等部門共建特色學院,學習群體輻射全市各社區居民,并為外來務工人員及殘疾人、老年人、服刑人員等特殊人群提供專項服務。學校成立工匠進修學院和民政學院,前者已為首批72名工匠提供培訓,后者為上海民政從業人員和有志于從事民政工作的市民提供教育服務,開設老年護理專業。江蘇開放大學形成了蘇南、蘇北、蘇中三個辦學分中心。在蘇北,江蘇開放大學和宿遷市人民政府、京東電商公司合作成立宿遷開放大學京東電商學院;在蘇南,結合蘇州地區智能制造、機器人制造發達的特點,與知博機器人公司、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蘇州大學(蘇州大學有智能機器人研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智能制造技術學院;在蘇中,在江都區成立社區教育管理學院,為社區教育管理者培訓,目前已完成對福建省教育廳、陜西省教育廳、甘肅省教育廳、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農村教育專業委員會等委托的社區教育培訓。
(三)推進信息技術在應用性人才培養和遠程教育教學管理中的融合應用
追蹤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與學中的融合應用,是開放大學的辦學特色之一。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了遠程開放教育云平臺,實現了“教、學、管、研、服”一站式和一體化,建成了314間云教室,組織開發了3萬門五分鐘課程等。北京開放大學建設了遠程虛擬實踐教學中心和開放教育創新教學中心,學習者可以遠程登陸虛擬實踐教學中心,共享教學中心的實踐教學資源。這一實踐教學中心既是資源共享中心,也是實踐教學中心,同時也是協同創新平臺。開放教育創新教學中心正在建設研發管理系統,通過信息技術將該校50個教學點及其所有管理虛擬仿真到總校,在總校就可以看到50個教學點和實踐中心的管理,所有學生的學習行為也能實時動態展現,比如每個中心有多少學生在線學習,學什么類型,教師是不是及時回答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廣東開放大學、江蘇開放大學在企業建設實訓基地,實現線上和線下結合,虛擬和現實結合。云南開大啟動了大數據平臺建設,面向基層辦學單位,開展了云教室的建設。
(四)大力推進科研發展,服務教學和專業建設
北京開放大學黃先開校長指出,一所新型大學沒有科研的積累,是很難有大學的地位的,也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老師也要有學術思維,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總結問題,才能得到能力提升。基于對大學的辦學定位及其功能的認識,開放大學通過建立研究基地、虛擬或實體實驗室等,推動科研發展,以科研支持專業建設,以專業建設支持專業教學。北京開放大學建立了首都工程教育研究基地、智能教育研究院、遠程虛擬實踐教學中心等。云南開放大學建立特種材料研究所、開放教育研究院,以及省級數控技術、模具技術、電子商務等工作室和工程中心加強學校科研。上海開放大學確立“以一流開放大學為目標做實做強特色科研”的目標,堅持全員參與、頂天立地、教學科研一體化的科研原則,強化科研基地、開放遠程教育工程中心、信息安全與社會管理創新基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的建設。
(五)加強質量保障,促進開放大學可持續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不僅關系開放大學的聲譽,也關系開放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各開放大學采取多種方法加強了教學質量保證。廣東開放大學要求在專業設置時要與廣東乃至全國、全球知名企業合作,且一定要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實現產教深度融合,以實現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該校與三大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合作,成立智能機器人學院,例如,分別與大疆公司、巨人公司、廣東數控等合作開設無人機專業、機器人專業、數控專業。同時,學校對老師、尖端的學科帶頭人實行柔性引進。專業起點高,教學團隊整合行業、企業和高校最頂尖的學科帶頭人,以及有經驗的專業組成的教師團隊,使得畢業生的獲取學位證書率將近29%,畢業生反響好,社會認可度高,確保學校4個專業的學位評審全票通過,且被專家贊譽為:教育教學質量比南方科技大學還好。
在加強專業建設的同時,江蘇開放大學、云南開放大學等邀請麥可思公司作為第三方開展評價,加強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上海開放大學成立校長為組長的質量保障體系研制和領導小組,形成教學質量內部保證體系和120個觀測點。
除了教學質量,江蘇開放大學等還力求追求服務質量,“以服務求得支持,以支持求發展,把服務做好,讓地方政府看到開放大學是能夠做事的,然后請他們支持”。
(六)推動學分銀行建設,強化終身學習平臺功能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戰略的帶動下,學分銀行建設日益受到開放大學和地方政府的重視。國家開放大學在全國31個省(市)及21個行業建立了70個認證分中心。廣東省向學分銀行投入4800萬,并在開放大學成立了以省長為領導小組組長,常務副省長和分管教育副省長為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協調機構,推進考證結合,橫向縱向貫通,實現學分互認、積累和轉換。其資歷框架等級標準得到了國標委備案。云南開放大學積極開展學習成果的存儲、認證和轉換試點,形成了學分轉換原則和路徑:1)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專業課程學分兌換;2)職業資格證書與課程學分兌換;3)各類技能競賽成果與課程學分兌換;4)各種培訓成果與課程學分兌換;5)其他形式的學習成果與課程學分兌換;6)探索優質課程資源的互選、互認,在八所聯盟學校選擇統設課程進行學分統一的認可和兌換;7)與云南省高校慕課平臺對接和學分互認。(2017-12-11 MOOC 文章來源《開放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