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暢談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時代的呼喚——挑戰、機遇和追夢的歷史交匯
當下,我們處在挑戰、機遇和追夢的歷史交匯期。一方面,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臨著許多矛盾和風險,例如生態風險、貧困風險、戰爭風險、資源風險、道德風險、心理風險、金融風險、就業風險……
但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孕育興起,又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機遇。由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和納米技術構成的聚合科技將引領21世紀人類發展。
自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歷史上先后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這三次工業革命都發源于西方國家及其衍生國家,并由他們所創新,所主導。而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對我們來說確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有明確的目標——“中國夢”: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49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為什么談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要談以上這些?是因為我們談教育,談教育家成長脫離不了這個時代。我們在這樣一個挑戰、機遇和追夢的歷史交匯時代里,我們的教育夢,就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教育強國行列。
教育家是時代的優秀作品。一部教育發展的歷史表明,在社會轉型期,教育由于難以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所以受到的責難往往最多,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最多。社會轉型期往往是教育家涌現最多的時期,所以,處于社會轉型期和教育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最需要教育家,也最容易產生杰出的教育家。幾千年來,中國的教育取得這么多成績,正是因為許許多多教育家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神圣的使命——推動中國教育的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育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是教育一方面適應,一方面促進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不斷變革、完善自己的過程。
不同的專家,對“教育現代化”的解讀不盡相同,比較多的觀點是包含了以下四個方面:普及化、信息化、國際化、終身化。其內涵基本上涉及到“教育價值觀現代化、培養目標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結構現代化、教育條件裝備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等。至于如何評價教育現代化,我們國家還沒有出臺正式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可以用于國際比較的指標。總之,我們現在對于“教育現代化”,有一個總的理解,但我總認為其最主要的一點,也可以說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應該是人的現代化。因為,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下一代!有什么樣的下一代就有什么樣的未來!
現代化的人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應該是每一個教育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談到:“教育價值觀的養成非常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而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這第一顆扣子扣好,為影響人一生的基礎奠基。”
1.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是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的大問題。到底什么是責任感,我們有很多解讀,但從“服務國家人民”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應該指向三個方面:一是規則意識,二是愛國情懷,三是自強精神。就如同一名籃球運動員,他的責任感應該是首先了解并遵守比賽規則,其次是信任并忠誠于自己的球隊,再其次是奮力拼搏,不屈不撓。
與之相對應,培養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有三方面的途徑:一是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強規則意識;二是加強民族優秀傳統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培育愛國情懷;三是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教育,培養自強精神。
2.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作為現代人,應該有創新精神,還應該有實踐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說是教育的四大目標: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到了當今信息時代,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應該還加上一條——學會創造。
創造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產物,是應對快速變化世界生存和發展的保證。美國CNN報道說:在21世紀,我們將處在一個無固定職業的社會。不管你是老板,還是工薪一族,如果你認為你現在的職業或事業是可以終生不變的,那將是非常危險和不現實的想法。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如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1)學習和借鑒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實踐成果,回顧和總結學校教學改革的歷程,進行對照,反思,探索建立新的教學常態。
如今,腦科學與教育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腦科學的成就會逐步引入教育。所以,20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了“腦的十年”的概念,并積極倡導從“腦的十年”邁向“教育的十年”。日本提出“腦的20年”的概念,大力推進“腦的研究”以及“腦科學與教育”的研究。經合組織也開始實施“腦科學與學習科學”的研究計劃。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也開展了開發全腦潛能的研究、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論與實踐研究、不同年齡段大腦發育特征與針對性教育的研究、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等等。總之,把科研成果運用于教育,我們現在做了不少嘗試。
(2)進行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探索,拓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空間。
我國也有一些體制性的探索,如綜合高中;書院式學校;學生自主選課,自愿選層,全員走班;開設多門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班內分類進行新復式分組教學;分層布置作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等。
(3)積極進行信息技術和常規教學整合的探索,興利除弊,增強教學效益,促進新的教學模式的形成。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云時代,有兩個概念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數字鴻溝和數字機遇。
數字鴻溝,是由美國前任副總統阿爾·戈爾于1996年創造的,指的是存在于擁有信息時代工具的人與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的鴻溝。這種鴻溝,存在于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產業與產業、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并已滲透到人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當中,成為在信息時代凸顯出來的社會問題——加大貧富差距,形成全球鴻溝、地區鴻溝、種族鴻溝、性別鴻溝、代際鴻溝。
數字機遇,是指網絡為社會經濟和民主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對各國國內是如此,對國際社會也是如此。它能夠推進轉型政府的民主化進程,能夠改善發展中世界里因地方局限所帶來的困境;它允許社會實現技術和工業的跳躍性發展,因為,數字技術將會帶來多種多樣的發展機遇;縮小數字鴻溝,主要受益者是發展中國家。
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不能因存在問題而否定,也不能無視問題的存在而掉以輕心。要正視發展中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來解決,我們在“適合而有效應用”原則的指導下,從理念、技術、方法等多個層面,逐步研究、探索、解決出現的問題,興利除弊,以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
教育家精神——定力、創造和擔當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就是說,教育家要有定力,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和“中國夢”緊密聯系的信仰、理想、道路和方向,有扎實推進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不懈怠,不浮躁,不折騰。
在錯綜復雜的新時代,教育家應當把堅定的信念做為一種價值尺度,一種奮斗境界。面對社會的價值多元化,“任爾東西南北風”,教育家應當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因浮躁而盲動,不因干擾而動搖,不因困難而后退。
詩人易卜生說過一句話:“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教育不應被動地走向未來,而應主動地創造未來。當前,面對諸多需要破解的教育難題,教育家應當成為教育規律的探索者、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和教育創新的試水人。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教育家要有擔當。擔當就是高度的責任感,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工作負責,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不正之風敢于堅決斗爭。
教育家成長的歷程不是一部浪漫史,討論其生態問題十分必要,應該給教育家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縱觀從古到今的教育家,無論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孔子、荀子、杜威、陶行知,還是今年國務院表彰的創造優秀教學成果的當代教育家們,他們都少有別人為他們創造的良好生態、更好的環境,而是自覺地面對難題,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因此,我想說,教育家不是溫室里的花朵,而是迎風斗浪的海燕。
傳說,在古希臘有一個叫做菲狄亞斯的雕塑家,被委任雕一個雕像放在雅典神廟的頂上。當菲狄亞斯完成雕像后,會計官卻拒絕向他支付報酬,理由是這座雕像是在神廟頂上,雕像的后面雕刻得和正面一樣美麗,“沒有人能看到這座雕像的背面!”菲迪亞斯當時反駁說:“你錯了!上帝會看見的!”什么是上帝?教育的上帝就是歷史。教育事業不需要表面文章,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的系統工程,不要只求一時表面看得見,還要想到歷史看得見。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