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今天的教育現代化有什么特殊性 ——對話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顧問談松華研究員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我們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時代,正面臨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現時代的教育現代化具有特殊性,無法回避信息化的影響。
記者:我們今天所談的教育現代化,有什么特殊之處?
談松華:今天我們面對的教育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面向21世紀這樣一個全新時代的現代化。如果說傳統現代化更多的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現代化,那么現在所提的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現代化。從人類文明進程來說,我們所面對的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變。就是說,信息化已經在影響著社會、生產、生活乃至于思維領域的各個方面。可以說,今天的教育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
記者:您為什么如此強調信息化對現代化的作用?它對教育有什么要求?
談松華:第一,信息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生產方式、生產組織和流程乃至工作方式、社會活動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人在生產體系中的作用及生產體系對生產者的能力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勢必會影響教育方式和組織形態的變化。世界銀行在《中國與知識經濟:把握21世紀》的報告中曾經對知識經濟和工業經濟中生產方式和教育形態的變化做過分析,認為工業生產組織特點是科層制,其生產流程是流水線生產,人處在流水線的某一個節點上,他所要做的是這個節點上的一個具體工作,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常規性問題,只要按照規定動作去做,就算是個合格的工人。信息經濟條件下的工作往往是個性化的,其組織形式是網絡狀的。一個人不一定被固定在一個節點上,很可能要面對幾方面的工作。他遇到的問題,很多是非常規問題。為什么現在強調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強調人的創新能力和解決非常規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是社會、生產、經濟變化對人的客觀要求。由此,工業社會的教育與信息社會的教育也必然發生深刻的變化:工業社會的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標準的生產過程,而信息社會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和組織形態都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第二,信息社會也稱知識社會,它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知識尤其是技術的變化對于生產、生活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新科技的發明和應用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對人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單純知識傳授的傳統教育形態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知識尤其是科技的迅速變化,加快了職業結構和職業技能的不斷變化,使人們面臨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因此人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否則很難適應社會的變化。自主選擇的教育,能幫助人們獲得將來應對這種變化的能力。
第三,信息技術改變和拓展了人際交往方式,產生了一個虛擬世界。人生活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里,社交范圍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活動、交流、參與的空間大大擴展,這就對人的交流、參與能力,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創造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信息技術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美國學者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有兩個因素促進了全球化,一是全球互聯網,二是世界市場。在信息時代,無論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偏僻的鄉村,網絡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將來人們要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這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最近,美國前哈佛大學校長薩莫斯和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創辦了密涅瓦大學,它采取了與傳統大學迥然不同的辦學模式,其中有一條規定,學生每年在一個國家學習一段時間,這也體現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回應。 (本網孫福萬綜合)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