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談黨史】青年要跟黨走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所在的國家開放大學黨組織開展了形式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學習過程中,我再一次系統性地重溫了我們黨走過的百年奮斗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回望我們黨一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無數人拋頭顱、灑熱血,唯一的目標就是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作為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黨員,我最關注的是黨史中的青年們。在學習過程中,我時常想,如果我成長在革命戰爭年代,我能像他們一樣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嗎?歷史不會重來,作為成長于繁榮富強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再有“機會”去面臨前輩們的抉擇,但卻一定要反復“重溫”他們的抉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重溫“建黨青年”們的歷史抉擇。1921年7月,共有13位黨代表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最年長的是何叔衡,時年45歲,最年輕的是劉仁靜,時年僅有19歲。按照現在的標準,一大代表們都屬于“青年”范疇,但歷史和時代已經召喚他們走上了革命道路。隨著歷史車輪的緩慢前行,這些“建黨青年”卻分別走上了不同道路。有四位代表在長期而又殘酷的斗爭中犧牲了,他們是王盡美、鄧恩銘、何叔衡、陳潭秋;有四位代表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脫離革命隊伍,他們是劉仁靜、包惠僧、李漢俊、李達;甚至有三個代表逐步走上了叛黨叛國的道路,他們是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堅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只有毛澤東和董必武兩人。
重溫“長征青年”們的歷史抉擇。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約3000名指戰員開始長征,歷時10個月,轉戰萬余里,于1935年9月15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成為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支紅軍。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支部隊還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兒童軍”。隊伍幾乎沒有年過18歲以上的戰斗員,指揮員也十分年輕: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年紀稍大,也不過34歲;營團干部,大多是20出頭;連排干部幾乎都是不到20歲的小伙子;軍部機關工作人員,也都只有十七八歲。擔任營長的戰將韓先楚,剛滿22歲;中國航母之父,時任軍部宣傳科長的劉華清,才18歲!紅25軍的小伙子們在長征初期的至暗時刻,選擇相信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他們習慣于孤軍奮戰,在與中央長期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為了策應紅一、四方面軍北上,甚至主動選擇脫離已有根據地,繼續戰斗。為了接應黨中央,徐海東將軍甚至表示“即使我們這3000多人都犧牲了,也是光榮的”。紅25軍的輝煌成就,永遠鐫刻在了長征這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中。
重溫“抗戰青年”們的歷史抉擇。我們把目光放到華北平原這一敵后主戰場。據歷史學家們考證,抗戰時期華北游擊區干部的犧牲速度,大致是一年為限。縣級干部平日里有警衛保護,但當日偽軍進攻時,他們也是敵人的重點目標,他們的平均生存時間大約為一年;村干部基本沒有自衛能力,遇到潛藏的漢奸告密,往往就是被捕犧牲,但他們活動范圍相對較小,群眾也可以提供直接保護,平均生存時間大致也是一年左右;生存時間最短的是縣干事和區鄉干部,這些干部黨員經常需要單獨出外開展工作,面臨風險大,自衛能力弱,他們在崗位上的平均生存時間僅有三個月。冷冰冰的數字清晰地刻畫出了抗日戰爭敵后戰場的殘酷。然而,這根本無法嚇退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依然堅定不移地選擇燃燒自己的生命,堅持敵后抗戰,只為爭取偉大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重溫“解放青年”們的歷史抉擇。遼沈戰役進入最后階段,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攻克錦州,迅速前往遼西圍攻廖耀湘第9兵團。廖耀湘察覺不妙,企圖逃往營口,乘船從海上逃離東北戰場。廖集團兵強馬壯,其新1軍、新6軍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二,一旦將其放走,將導致解放戰爭進程大大延后。但在此時此刻,擋在如此強大敵人前面的,只有解放軍的一支地方部隊——東野獨立第二師。獨立師是一種半主力部隊編制,其武器裝備、兵員質量、訓練水平遠不及東北野戰軍的12個主力縱隊。面對來勢洶洶的廖耀湘集團,東野獨二師的青年們做出了他們的抉擇——“以八千對十萬,就算把獨立二師打光,也要全力阻攔敵第9兵團”。他們成功了,廖耀湘真的被獨二師的勇猛動作嚇倒,繼而下令全兵團向沈陽轉進,放棄營口逃跑計劃。這樣一來,本可脫險的敵第9兵團,重新陷入了我軍的包圍之中,最終在遼西平原被東野大軍徹底殲滅!
中國革命就像一趟列車,有的人登上列車就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哪怕流血犧牲也勇往直前。有的人在迷茫中選擇了下車,他們目送革命列車呼嘯遠去;有的人則走向了相反方向,最終身敗名裂。如果從歷史的高度重溫“建黨青年”“長征青年”“抗戰青年”和“解放青年”的抉擇時,我們可以發現,“跟黨走”是他們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行為準則。
當代青年也要堅定地跟黨走!從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尤其如此。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須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青年人,要隨時隨地跟黨走,要時時刻刻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校教育管理全過程,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始終不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