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教育報深度關注的話題
時間走過2016年,我們2016年推出的深度報道卻永遠印在中國教育報的版面上。
2016年,每周二、周三、周四,中國教育報深度版準時與讀者相見,全年累計就100多個教育話題進行了深度報道。
站在教育的平面上,站在時間的橫軸上,我們從100多個話題中遴選出了10個影響面廣、大家最關注的話題進行盤點,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值得回味的相見瞬間。
話題一:高考改革
2016年上半年,新的高考招考改革進入實操階段,十幾個省份的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陸續出臺。
在這關鍵時刻,中國教育報記者對各省份的改革方案進行一一梳理、比對分析,結合“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評價”“怎么錄”等讀者最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報道,第一時間給讀者解疑釋惑,并邀請專家進行了深入分析。
隨后,《一圖看懂2016高考變化》《2016年高招看點:看“分”又看“人”》等整版的深度報道,讓讀者對最新的政策變化有了直觀而全面的了解。
話題二:中考改革
2016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新一輪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簡稱中考改革)啟動。
中考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么?如何理解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招生錄取辦法與以往有何不同?通過一版、四版聯動報道,中國教育報以《我國啟動新一輪中考改革》《克服“不考不學”不再“分分計較”》等為標題,對中考改革的有關政策進行了權威解讀。
話題三:民辦教育分類
歷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第十八次、第二十四次會議的三次審議,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將在幾個月后與民辦教育實踐深度相擁。
早在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恰逢《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十周年,來自福建、吉林等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對民辦教育發展的困惑便出乎意料地集中于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區分、不同性質民辦學校的土地財稅優惠政策差異等。
現實需求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法過程被染上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它的即將“落地”也如期引發了圍繞“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大類別的集體關注。
話題四:城鄉教育
伴隨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城鄉間流動加快,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如一些鄉村學校無法開班、日漸“萎縮”,逐漸成為“空校”的現象,城鎮學校“人滿為患”“一桌難求”,等等。
據此,中國教育報深度版推出“教育的鄉愁——聚焦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教育”系列報道,采取記者調查、專家支招、經驗介紹、深度訪談等方式,剖析當下城鄉教育面臨的突出現實問題,尋找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現實路徑。
《城鎮化“抽空”了鄉村學校?》《城鎮學校班額越消越“腫”?》《五問城鄉教育失衡現象》3個整版、11篇重磅報道,層層遞進,從現象、原因、對策等層面,為政府如何解決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決策依據。
話題五:職業資格證清理
2016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推出一批簡政放權改革措施——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在此前四批取消200多項職業資格的基礎上,再取消6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至此,從2014年開始的職業資格證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數據顯示,被取消的職業資格證占總數的44%。
近半數的職業資格證被取消,對于實行“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雙證書制的職業院校來說意味著什么?是不是職業教育也要隨之減少相應的規模或進行調整呢?減“證”之后,如何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與職場需求的無縫銜接?圍繞這些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職教工作者和相關專家,進行了深度報道。
話題六:九年一貫制
近年來,九年一貫制學校大幅增加。在小升初的時候,這些學校的學生原則上整體直升本校,大大緩解了學生小升初擇校的壓力。然而,也有一些九年一貫制學校存在難以真正“一貫”起來的難題。
近年來出現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大多是基于區域內小學和初中對口招生,或中學、小學合并政策的大背景,以“6+3”形式成為九年一貫的新組合。從改革實踐看,這種“分離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學校管理、課程銜接和師資融通等方面遭遇瓶頸。如何真正實現“6+3”大于9的效果?很多中小學都非常關注。
話題七:網絡在線教師
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網絡在線教師”這個新興職業也漸漸進入公眾視線,一些教師在直播平臺有著非常高的人氣,有些教師的在線聽課學生甚至能達到成千上萬人,一些教師因直播授課收入頗高,更是引發不少爭議。
同樣的課堂內容,為何學校教師的課不討喜,而線上教師卻能贏得那么高的人氣?未來的教師,如何求變創新才能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對于很多教師關注的這一話題,中國教育報進行了深入報道。
話題八:擇校
3年前,兒子小升初,北京市民李玉梅和丈夫沒多想,給兒子選了一所夠得著的最好的學校。沒想到,這個最佳選擇卻成了兒子的噩夢,孩子的自信,在所牛校里,一點一點垮掉了,慢慢變成了牛校的“差生”,到后來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2015年,孩子轉學到離家較近的一所普通學校,在這里慢慢拾得自信,2016年中考,這個男孩以年級前10名的成績順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對這個特別的孩子,中國教育報記者施劍松通過前后3次采訪,慢慢勾勒出了這個教師家庭為了能讓孩子上好學校而付出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最終寫出《一個中學生的“擇校之痛”》在中國教育報深度版刊發。這樣一篇從一個學生視角所做的報道,就“擇校”這個大難題,給出了答案:適合孩子的學校,才是好學校。
話題九:“問題少年”
從被欺凌到欺凌,甚至動刀傷人,再到在學校家長的努力下經歷“拐點”,變為家長和老師們認可的正常孩子,通過闞凝這個人物所經歷的故事的描述,《“問題少年”走出“江湖”》為很多教師、家長如何轉化“問題少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跟長輩溝通,而是不知道如何溝通。“問題少年”的問題往往就出在跟成人的溝通鏈發生斷裂,如果跟父母和老師的情感鏈同時出現問題,孩子在成人世界被認可、被需要的通道就關閉了,隨即,網癮、早戀、小團體這些“誘惑”就會涌現出來。
話題十:“211”大學校長
如果為中國“211工程”大學的校長們畫一幅最具群體特征的肖像,會是什么模樣?54歲左右、男性、名校出身、理工科、博士、實際年收入平均17.34萬元……這是《中國211大學校長專業化發展報告》給出的答案。
《報告》選擇我國112所“211工程”大學作為調查對象,從大學校長的專心、專長、專職三個維度,對我國“211”大學校長群體的專業化狀況進行了調研形成,并在中國教育報深度版上獨家發布。(本網趙向華綜合)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